8月2号河北疫情防控,洪灾后,防大疫

 admin   2025-08-04 03:15   4 人阅读  0 条评论

你们想知道关于洪灾后,防大疫和一些8月2号河北疫情防控是怎么回事的吗?那么听小编为大家详细的解吧!

洪水过后残留大量淤泥和生活垃圾,易造成环境健康风险。2023年8月6日,工作人员在北京房山青龙湖镇新开村河边进行灾后消。

华北地区洪水刚刚退去,东北地区洪峰又再度抬头。

台风“杜苏里”余环流转向东北后,吉林省、黑龙江省多地出现暴雨洪涝灾害。随着部分河流水位下降,受灾群众得到缓解,灾后防疫正成为新的挑战。

2023年8月4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总局发布《洪涝灾区环境卫生处置和预防性消指南》,内容涵盖灾后饮用水卫生保护、村庄环境卫生处置和预防性消等方面。场所、个人住宅环境卫生处置、个人健康教育等方面,对灾后环境卫生清理、消等环境保护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洪水很容易引发流行病,主要是由于水和食物的污染。北京佑安医院呼吸感染科主任医师李彤曾向南方周末编辑表示,本轮洪水期间,部分地区水位很高。厕所、畜棚被淹后,人畜粪便、动物粪便、尸体可能会污染水源或进入家庭污染食物。

为避免洪涝后疫情蔓延,河北、吉林、黑龙江多地启动疫情防控行动。

8月5日,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提醒,为开展防洪预防性消,预防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暴发,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根据传染病预防的需要采取措施。三、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区清洁和预防性消工作。

当天,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在全省防汛视频调度会上强调,要及时组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全面开展消灾防疫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8月7日,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编辑,当地洪水已经退去,当地村民仍在集中安置点。有关单位正在开展灾后防疫工作,包括清理灾区垃圾等。对积水、村内房屋进行全面消,对溺水畜禽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保护水质

洪水过后,确保居民饮水安全是当务之急。

南方周末编辑从东北某受洪涝灾害严重的城市供水中心了解到,由于持续高强度降雨,当地水源浑浊度从8月2日开始出现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浑浊度明显上升。泄洪。8月5日起,市民家中使用的水出现明显混浊。

“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供水,所有从水源出来的水都会经过两次处理程序和两次氯消,确保出水细菌菌群总数不超标,符合饮用水标准。”供水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说道。

上述供水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不同社区的浑浊情况略有不同。如果直接从城市主管道供水到家里,水流量会更大,水质也会相对更清澈。但如果小区有大水箱,就需要进行两次加压。然后被送到高楼大厦。水流较慢,水质比较浑浊。大雨停后,“水源地水质正在慢慢恢复,8月7日起,市民家中自来水混浊题将得到明显改善”。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洪涝灾区环境卫生处置和预防性消指南》要求,水厂应根据水源水变化及时使用或增加混凝剂、消剂的使用量确保出水水质符合GB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河北省涿州市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也指出,应急备用水源在启动前均经过水质化验部门抽检,确保水源不被洪水污染。应急水源也将投入氯进行消。“水位下降后,地表水厂还需要从水库放水消,供水前还必须经过过滤,必须达到饮用水标准才可以外放。”

针对供水设施受损情况,住建部近日派出应急供水救援队驰援涿州。中新网8月5日报道,目前涿州已建成两座临时供水站。已完成制水、测试、调试、排水。预计每天可生产960吨水。

2023年8月7日,黑龙江牡丹江,阳明区铁岭河镇木渎水安社区地处低洼地带,洪水尚未完全退去。工人们正在修理设备,为供水做准备。

严防动物疫病蔓延

“洪水来得这么突然,别怪我,我爷爷那一代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洪水。”舒兰市开原镇农民孙贤成养了30头牛,但现在只找回了14头,“不知道其他的会不会被淹。”

孙贤成说,开远镇一直有养殖传统,村里至少有三四百头肉牛。公开资料显示,舒兰市肉牛养殖量和产值均居吉林市各县首位。2021年,舒兰市肉牛产业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产值超过62亿元。

洪水正在发生,人们正在搬迁,动物也在努力生存。站在屋顶上的羊、在洪水中“游泳”的猪常常成为新闻照片中的主角,但在突如其来的洪水中被淹死是大多数没有搬迁的畜禽的命运。

溺水的牲畜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年7月发布的《汛期动物防疫技术指南》指出,汛期是动物疫病高发期,特别是洪水过后,动物尸体因灾死亡的畜禽随水流漂浮,甚至腐烂,与疫源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接触,极易引起病原感染的蔓延。

此外,汛期畜禽抵抗力下降,易患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各种人畜共患疾病。如血吸虫病、炭疽病和猪链菌病。患病率和发生风险都会增加。

黑龙江省五常市安家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编辑,当地有村民从事养殖业。在搬迁安置阶段,大部分牲畜已被赶出围栏,以防止牲畜被洪水淹没。然而,农村只有旱厕。消防疫仍需进行。目前,防疫工作由市统一部署部署。

河北省保定市农业农村局兽医处一位负责人提醒南方周末小编,洪水过后,灾区居民应避免接触病死动物,农民应注意要及时运送和处理,消消除源头,防止污染蔓延。“根据农业农村部颁布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一般会将动物收集到无害化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如果一些桥梁被洪水冲毁,道路被堵住了,那么我们会使用防漏、防漏的裹尸袋,并在现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8月7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的《汛期畜牧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指出,畜禽圈舍等重点场所消工作重点关注灾区的屠宰场、无害化处置场所,防止动物疫病蔓延。

遏制一切可能的流行病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是洪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经常被提及的一句话。

历史经验证明,自然灾害往往伴随着流行病。2000年至2010年间,洪水过后,世界许多国家爆发了传染病。最常见的是腹泻、登革热和钩端螺旋体病。

李同曾认为,洪水一方面会导致水和食物受到污染。房屋被洪水浸湿后,房间内可能残留大量细菌。人们在灾害期间可能会遇到水和食物短缺、休息不足、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临时安置点人员交叉接触会增加疫情传播风险。另一方面,野生动物也可能为了生存来到人类居住的地区,这会带来人畜共患病的风险。

此外,夏季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高温高湿也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可能性。李童曾提醒,高温、潮湿的环境会加速食品和动物尸体的变质腐烂,更容易滋生细菌,从而加速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2018年3月,《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表论文,系统综述了水系灾害引起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控措施。文章指出,洪灾后传染病主要分为三种传播方式,即水源/食源性传染病、媒介传播疾病和空气/接触传播传染病。不同流行病的潜伏期也不同,最长潜伏期可达46天。

李同曾指出,水灾后高发的传染病有伤寒、副伤寒、菌痢、霍乱等,还有一类人畜共患病。受洪水影响的动物在体弱时很容易感染布鲁氏菌。细菌性疾病、携带动物躲避洪水以及与动物密切接触的人也会增加感染布氏杆菌病的风险。

洪水后也可能发生主要由老鼠传播的流行性出血热。“水稻也必须避开洪水。它们的栖息地发生了变化,这也增加了与人类接触的机会。”另外,大雨过后,蚊子数量增多,还可能引发日本脑炎、登革热等传染病。

洪涝后可能发生的疾病也具有区域性特征。比如,南方一些地区是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多发地区;在北方,主要风险仍然是胃肠道疾病。

李同曾指出,洪水过后会流行哪种传染病,主要取决于水源被哪些细菌污染。目前最常见的是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感染性腹泻。“比如水源污染、食物腐烂变质都会导致急性胃肠炎”。

如果出现症状,请及时就医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灾后疾病风险已大大降低。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药品和疫苗,物资供应也能尽快得到补充。现在‘大流行’的风险已经小了很多。我们现在至少有瓶装水和饮用水。”瓶装水。水,过去条件不够的时候,供水长期无法恢复,更容易发生重大疫情。”李同曾经说过。

以河北省为例,8月5日,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部署全省洪涝灾害媒介生物监测工作,要求受灾县对蚊、蝇、鼠进行日常监测。当日,涿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关于减灾阶段防范次生灾害的通知》,表示将对受淹地区进行清淤、环境消和病媒控制消灭。“涿州发布”信息显示,涿州对灾后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已转移处理病死畜禽200余吨。

对于个人来说,李东曾建议,首先要保证饮水安全,尽量饮用密封瓶装水、桶装水。如果当地自来水管网或井水已被污染,暂时不要使用污水吃饭、洗澡、洗漱。不要用雨水代替清洗蔬菜、衣服和餐具。

其次,被水浸泡过的纸箱、袋子可能会被污染。除非包装密封得很好,否则里面的食物不用泡就可以吃。如果停电,冰箱里的食物也可能变质。做饭时一定要仔细判断,一定要把食物煮熟。不要吃半生不熟的食物。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水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技术方案》,腹痛、绞痛、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浮肿等都是胃肠道综合症的常见症状。

李东曾表示,如果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发烧、进食困难、脱水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如果家庭中或者共用食物和水的人出现类似症状,就要考虑食物或水源受到污染,需要及时报告,以便专业部门调查处理。

南方周末编辑黄思琪

本文主要讲解了洪灾后,防大疫,以及一些8月2号河北疫情防控相应的热门话题,希望对诸位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hyatt-tianjin.com/post/197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