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鄄城黄河滩区迁建告别“水窝子”,圆了“安居梦”

 admin   2025-07-03 03:15   12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篇文章主要讲解关于山东鄄城黄河滩区迁建告别“水窝子”,圆了“安居梦”的话题,和一些梦见下雨路面全是泥巴相关题,希望帮帮助到各位。

黄河滩区是母亲河东流入海前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个“困境”。

由于决口改道、筑堤、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开发能力有限,数十万人被“困”在黄河漫滩。“出行、上学、就医、安居、结婚都困难。”他们经常患有这种疾病。其中,我市8个镇、77个行政村、182个自然村、145589人。

黄河滩区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短板区”。为防止滩区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落后,滩区开展了旨在改变人民命运的“脱贫搬迁”行动。

搬迁工程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滩区居民开始告别“水窝子”,生活焕然一新。近日,鄄城县利金石塘镇搬迁试点二期工程两个滩区村庄搬迁工作全部完成。村民搬进新居,旧村被拆除、复垦。牡丹晚报全体媒体编辑赶赴现场,记录下安家梦想实现的时刻。

黄热病频发,往事不可回首

早在1855年,黄河在河南突然改道,由东南急转东北,最后在山东入海。随着黄河堤防的修建,山东、河南两省数十万群众被“困”在河滩上,在频发的洪水中艰难度日。其中,就包括了李金石塘镇。

李金石塘镇位于鄄城县东北部,北隔黄河与河南省范县陈庄乡毗邻。辖16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人口31万,耕地面积4万亩。1996年8月洪水过后,滩区群众被集中搬迁,但黄河滩区仍有6个村庄8000多人居住。

从李金石塘镇政府向北行驶5分钟,黄河滩区展现在眼前。

如果不去参观的话,很难想象海滩区是怎样的。

每栋房屋都建有高高的露台,每栋房屋都像一座“孤岛”。村里“沟壑”、“深坑”随处可见。小编采访时正值雨后,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透过这些“孤岛”和“沟壑”,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洪水跨越时间的痕迹。

“因为离黄河比较近,海滩区的房子都建在高山上。”李金石塘镇田楼村村民彭存义说。这六个村离黄河有多近?据说,李金石塘镇芦井村曾经是距离黄河最近的村庄。这个村子里距离黄河最近的房子也只有30多米。幸运的是,鲁井村是搬迁工程的一期工程,整个村子已经搬迁。

距离如此之近,防洪自然成为村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然而,几次洪水,河道不断变化,村里大片耕地被冲毁,村庄大部分被侵蚀。尤其是1996年8月的洪水,让很多人仍心有余悸。

那次洪水被称为“968洪水”。据统计,当年洪水造成洪泛区面积582万亩,淹没耕地429万亩,倾倒房屋379万间,影响279个村庄,影响人口178万人。

“黄河水涨了,转眼间,家园没了。锅碗瓢盆、鸡鸭等家畜都被冲走了。那段时间,只要水不流,村民们就可以被冲走。”只睡在屋顶上,用土搭建,在棚屋里过节、走亲访友是很平常的事。”年近70岁的彭村对黄帆的遭遇记忆犹新。

除了“968洪水”外,1958年、1976年、1982年也发生过特大洪水,每次洪水过后,留下的都是满目疮痍。

洪水频发,不少村民生活在“搬迁重建,洪水淹没,再搬迁重建”的悲惨循环中。村里的老人戏称前半生被黄河水赶走,后半生被泥土填满。搭建就是一场与淤泥的“赛跑”。

贫困不便,村民盼告别“水窝子”

正是因为频繁的重建,南达区一直流传着“三年攒,三年盖房,三年建房,三年还债”的说法。老一辈必须使用四笔三年期贷款。真正拥有自己的家需要时间。但即便如此,一场洪水过后,半辈子积累的财富也可能会消失殆尽。

“村民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填土建、盖房子上。最终,填土的成本比建房子还多。”鄄城县利金石塘镇副镇长李西联说。

正是因为频繁的重建和搬迁消耗了村民大量的精力,而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海滩地区村庄的发展。走在大辛庄、小辛庄这两个尚未搬迁的滩区村庄里,随处可见凹凸不平的村庄、破旧的房屋。几乎没有青砖青瓦和硬化的道路,甚至还有很多砖、土坯混合的建筑。的房屋。

“晴天的时候,你浑身都是泥土,下雨的时候,你浑身都是泥土。这确实是事实。”说到旅行,很多人都感到很困。68岁的王永梅告诉《牡丹晚报》编辑,出行要翻过“大堤”,像她这样的老年人受影响最大。“年纪大了,不敢坐电车了。路堤比较陡,三轮车根本上不来,村里的老人爬路堤时经常摔倒。”王永梅说道。

老人不方便,孩子上学也困难。无论是上小学还是初中,都要翻过堤坝、翻过坎坎。

“村里没有学校,也没有柏油路,送孩子上学,就得爬堤坝,每天要在堤坝上上下八次,浪费时间。如果下雨了,就更难了,那些土路都变成了泥巴。”田楼村村民李逢春对孩子们上学之难深感触动。

牡丹晚报全媒体编辑采访发现,由于生活条件不便、经济收入低,谭区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用村干部的话说,这是一支典型的“38名妇女、61名儿童、99名老人”的队伍。基础设施极其落后,使得外出务工的人们不愿返回村庄。

“挣的年轻人可以在国外买房,但挣不到的人回国就不能结婚。哪个外地女孩愿意嫁到这么偏僻的海边呢?”滩区村一名干部说。

乔迁新居,谭区老村焕然一新

随着改变滩区人民命运的“扶贫搬迁”工作逐步推进,这个困扰数十万人的“世纪难题”迎来了需要解决的时刻。

2015年,鄄城县利金石塘镇苏门楼、鲁井村被省政府批准为山东省黄河滩区搬迁第一期试点项目。

2017年10月25日,潭潭区芦井村、翻门楼村812户2688名居民搬进新居,他们的夙愿终于实现。据介绍,试点项目一期计划用地161亩,建设内容包括住宅、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其中住宅面积78297514平方米,公共配套面积2,129,503平方米。新建二层住宅110套,一层住宅26套,二层公共服务中心1个,三层幼儿园1个。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老百姓自然支持和期待滩区搬迁。第二期和第三期列出的四个村庄的村民则更加乐观。

今年10月底,二期搬迁试点工程天楼、烟店滩地区两个搬迁村搬迁工作全部完成。通过集中选房,935户3090人搬进了自己喜欢的住所。总体工期提前三个月。王永梅就是其中之一。

“有了新楼房、新社区、新家电,我们不仅有了稳定的家,社区里还有广场、超市,这是我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告别了生活了60多年的潭区“水窝子”,王永梅和妻子搬进了新房。

外观统一的多层建筑整齐划一,硬化水泥的小区街道平坦干净,车辆进出小区有序,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农村有这样一个小区,看起来特别“亮眼”。“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王永梅感叹,如果不是因为谭区搬迁而整个村子搬迁,王永梅的子孙可能还在外地漂泊。“村里又穷又落后,孩子们都得自己在外面谋生。现在村子搬迁了,有了新房子,儿孙们都在向社区要房子。”她说。

王永梅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编辑,68岁的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有孙子。两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在新搬迁的小区买了三套房子。搬迁补偿费按人头计算,每人28400元。王永梅夫妇花了7万元搬进了新房。因为她大儿子家里人口众多,所以赔偿金额也很大。如果不是大儿子花5000多块买了车库,家里五口人还有剩余的补偿金。

王永梅说“这7万元给了我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电视是我孙子买的,空调是我侄子买的。我们老两口一分都没花就搬进去了。”王永梅紧随其后。当天,小编走进了她80多平米的新房。对于两个老人住来说,两室一厅还算宽敞。它干净整洁。和海边的房子完全不一样。“以前我很怕水灾,所以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但现在不同了,该买的、该有的都有了。”王永梅说。

搬进新房不仅改变了居住环境,无形中也改变了村民的素质。

“以前出门进门都是一身泥,现在大家都开始注意卫生了,尤其是住在楼房里。村民们都同意打扫卫生,定期打扫。社区已经变得更干净,我们越来越像城市居民。”李溪连说道。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习惯,李金石塘镇特地举办了培训会,为村民们上“课”,教他们如何使用厕所、保持社区卫生、举办农民运动会……

实现“安家梦”,还必须念诵《致富经》

除了搬迁试点项目外,在鄄城,还有易地扶贫搬迁、扶贫村建设、黄河滩地区居民易地搬迁鄄城等民生项目。这四大项目涉及洞口镇、九城镇、黎金石塘镇、左营乡4个镇,49个自然村,13093户,41557人。规划总投资约3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无论是滩区搬迁,还是村庄梯田建设,鄄城县在改善黄河滩区居民居住环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

其中,扶贫村建设项目涉及老城镇22个自然村、5721户、17894人。计划总投资2110765万元,拟建设村级4个。四个村台的吹沙填淤任务已于今年6月底全部完成,正在进行边缘和顶板施工。村社区建设招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目前,村台自然降水已发生4个多月。据地质调查公司勘测,村台含水量相当惊人。台顶以下35-8米处含水量高达25-28。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村级社区启动建设的时间要求,正在开展村级降水探索性实验。从试点的结果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检测结果达标后将全面推广。

无论是滩区搬迁,还是村庄梯田建设,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滩区群众的生活条件,脱贫致富。他们不仅要能够移动,还必须能够稳定地生活。随着黄河滩区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口袋里也得有,有项目致富。为此,鄄城县结合本县实际和滩区特点,以人发、休闲用品等优势产业为支撑,在移民安置点试点建设扶贫工坊。

“让群众到扶贫车间来打工挣工资,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项目送村、技能送人、岗位送户。”把政策落实到每户,做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好策、人人有岗位、人人有政策。”在谭区搬迁过程中,鄄城县县长袁红兵多次强调。

和王永梅一样,张素云也是李金石堂搬迁试点二期工程搬迁的滩区村民。搬进新家后,她在社区的人发制品车间工作。“扎头发、做包装,计件工资一天70到80元,而且就在门口,方便,不耽误接孩子、做饭。”张素云说道。

为确保滩区群众“搬家、安居、逐步致富”,我市结合滩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制定实施了《菏泽市黄河滩区农业产业扶贫开发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级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鄄城县制定了《鄄城县黄河滩区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重点打造滩区“一带、三大园区”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旅游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促进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步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做好搬迁困难群众后续帮扶工作。

山东鄄城黄河滩区迁建告别“水窝子”,圆了“安居梦”和一些关于梦见下雨路面全是泥巴的题,今天就讲解这里了,如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记得关注订阅本站。

本文地址:http://www.hyatt-tianjin.com/post/16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